山海間的追光者:楊三郎的詩意印象

    楊三郎出生於新北永和地方著名的仕紳家庭,在小學時深受鹽月桃甫炙熱的色彩與粗獷的線條吸引,立志成為畫家。儘管不受家人支持,於1923年他背著家人搭乘「稻葉丸」商船赴日,勇敢追夢,先考取京都府立美術工藝學校,再轉於京都關西美術學院就讀,師承活躍於關西洋畫壇的核心洋畫家黑田重太郎(18871990)和田中善之助(18891946),旅日期間其作品屢獲「臺展」和日本「春陽展」所肯定。 

1932年楊三郎又偕劉啟祥赴法深造,他深受法國印象派的光影、色彩所懾服,尤其是巴比松畫派柯洛(1796-1875)描繪的優雅風景,以及印象派創始人之一莫內(1840-1926)悉心捕捉的光影流動,使其心生嚮往,開啟楊氏往後以敏銳的感性去體會風景的意境。他從早期外光派忠於自然的寫實描繪,進入後印象派,運用高彩度的色彩,投注自身情感,描繪在不同的光影時序下,呈現畫家眼中光彩斑斕的自然風光,以及充斥在自然環境的空氣變化,生動有如身歷其境,帶領觀者體驗其感受的天然美景。 

以山海風物佔創作大宗的楊三郎,創作七十餘載,一生致力於山林海岸的自然描寫,同時堅持實地寫生,正如他所強調:「任何事我一定十足親嘗」。太陽光作為其藝術創作的重大變因,為了追逐那轉瞬即逝的光,養成他早起作畫的習慣,往往凌晨三、四點天色微明之際,已起身準備,或抵達自然景觀之前,蓄勢待發坐於畫架前,等待與時間賽跑的一刻,這唯有對創作抱有巨大的熱忱,才得以堅持不懈地揮灑出一幅幅雋永的自然景色。 

1992年楊三郎獲頒第十二屆行政院文化勳章,屬於個人終身文化成就獎,表彰其對台灣美術界的貢獻,他不僅在1934年催生與創立「臺陽美術協會」和「臺陽美術展覽」,一路延續至今,帶動藝術創作的蓬勃發展;1945年受臺灣省行政長官聘任諮議,籌辦「臺灣省美術展」;1991年更規劃成立私人美術館「楊三郎美術館」,開放大眾欣賞,藉以美育,傳遞其藝術創作的精神予後人。

 得獎隔年完成的Lot 1065《秋之道》,此作迥異於楊氏其他面對山脈、海景抑或旭日作品的炙熱光線,色調轉為柔和,流露出秋日和煦光線下的林道一景。畫面以前景右側拔地而起的樹木為引,沿著左側林木分布,逐步向後呈Z字形延伸,林下蜿蜒曲折的小徑,在一片橘橙橙色彩籠罩的林蔭間,暖色調的秋葉如火焰般鼓動著,使得秋意瀰漫其間。然而右側中景一處紅白屋舍,坐落於林間右側,背倚青綠的樹林,在水藍的天空襯以些許白雲,鄉間風景的恬靜愜意油然而生,藉此平衡秋林樹梢的律動感,營造出鄉間柔和浪漫的風情。

Lot1065 楊三郎《秋之道》,油彩畫布,1993,53 x 65 cm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