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春季拍賣會──Lot1087 王攀元《稻草堆》

「一個畫家必須要有自己的體系與風格,那就是孤獨。」──王攀元

顛沛流離的一生賦予王攀元作品獨特的氣質,它是既複雜且矛盾的,乍看以為是寂寥沉靜的孤獨美學,同時間卻又翻滾著濃烈的情感,這股熱情被平和簡約的構圖掩蓋住了,但待細細品味,卻能使觀者切身感受到,每幅畫作都是王攀元對過往的想念,對人生的醒悟,對藝術的無止境追求。平塗多色混雜的色彩,或是大面積的留白,偶有人物、屋舍、船隻、樹林、日月及山峰等陪襯,烘托出廣闊無邊的天地之間,那萬物蒼茫、形單影隻、風聲颯颯、恬淡寂靜的精神世界,往往瀰漫著濃厚的疏離氣氛,散發出畫家內斂溫婉的堅忍品德。

儘管這段不順遂的經歷,促成王攀元看淡人世間的風風雨雨,養成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,然而在中國故土的艱辛時光,卻讓他日思夜念且久久無法忘懷,建構其動人心弦的懷鄉美學。王攀元1949年抵達臺灣,落腳高雄鳳山,因經濟拮据而在街邊空地搭草屋,縱使1952年遷居宜蘭,於羅東中學初中及高中任教,也仍居於草寮與草屋中。Lot1087油彩《稻草堆》一作,位於畫面左側的金黃茅草屋,不僅是象徵著王攀元艱困生活,與此同時,也充滿對妻子蘇北居所的瑰麗想像,他曾於日記提及:「我回到客庄,向北望去,那西方的夕陽餘暉,把她住的黃毛屋照耀得像童話中的皇宮似的。」

王攀元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後,原打算遠赴法留學,卻因中日戰爭的爆發而中斷,然而卻無法澆熄他對法國現代藝術的嚮往,當中開啟現代藝術新篇章的印象派與後印象派,是其屢屢追隨與仿效的對象,而Lot1087《稻草堆》,即是對印象派創立者之一的克勞德・莫內(Claude Monet,1840-1926)與後印象派大師文森・梵谷(Vincent Van Gogh,1853-1890)「乾草堆」題材的探索。王攀元創作的《稻草堆》,畫面由黃、綠和黑色所構築,三色混濁疊加的色彩,看似雜亂無章,但仔細琢磨中,卻對林間閃現的光影流動有著細膩的掌握力,不得佩服王攀元以心眼代替肉眼,捕捉下印象派對瞬息萬變明暗變化的覺察。在樹影扶疏、搖曳飄盪間,光線隱隱穿透,而佇立於此片橙黃色林蔭下的紅衣人物,遺世獨立,徜徉在天地之間,咀嚼自身一路走來的人生況味。

文森‧梵谷 《普羅旺斯的乾草堆》,油彩畫布,188873 x 92.5 cm

荷蘭國立渥特羅庫勒穆勒美術館 (Kroller Muller Museum, Otterlo)典藏。

克勞德‧莫內 《薄霧下的稻草堆》,油彩畫布,189160.01 x 100.33 cm

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玻里藝術機構(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, Minnesota)典藏。

Lot1087 王攀元《稻草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