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春季拍賣會推薦──色彩的魔術師:廖繼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二十世紀台灣前輩藝術家──廖繼春,其一生的繪畫發展,以他早期在東京美術學校所受到的嚴謹寫實素描訓練的紮實基礎,再加上他本人對於物象之形與色的特別敏銳洞察力,使他作畫的風格從傳統印象派、到有本土特色的後期印象派、再到野獸派等轉變,最後以形與色的抽離和揮灑自如的寫意風格,他這一生的作品顯露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情趣,並使他的創作風格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。許多喜愛廖繼春作品的人,在欣賞他的畫後,會有一份心靈清靜的滿足感。即使從不曾了解所謂的外光派、印象主義、後印象派主義、野獸派、抽象主義等藝術上的歸類用詞,但那一點也不會影響觀畫者的心情。只要懷著一顆最純淨無染又帶點童稚的心,來到廖繼春那具有南國故鄉風情的畫前,人們將一如回到了母親的懷抱:在色彩豐富多變卻是柔和的筆觸前,會感受到一份孩提時代的純真與自在;在抽象與具象之間,讓觀者的想像力可以達到空前的釋放。

1962年廖繼春獲美國國務院之邀,赴歐美旅遊、寫生與考察,從此展開他形象漸趨概念化、顏色更為大膽自由,抽象兼具野獸派的風格。他曾於1963 1月公開發表對現代繪畫的見解:「我以為現代畫的問題不是在抽象或具象,最要緊的是在於藝術品是否真有內容,畫面的形式僅是作者精神傳遞的媒介罷了!目前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好畫,卻不是規定著要某一種形式的畫。」表明不管運用何種方式進行具象或抽象的畫面表現,重點應著重畫家想傳遞的訊息為何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廖繼春的繪畫題材,經常取材自日常生活的點滴。台灣四面環海、海岸地形豐富多元,成為廖繼春海濱、港灣創作中源源不絕的素材,他足跡遍及北部東北角、野柳、淡水,以及南部東港、墾丁等地。他晚年作於1973年的《海邊》和1960年《淡江風景》,有回歸具象的趨勢,不再以色塊堆疊作畫,強調對形體邊緣的勾勒,色彩則增加紅、藍、綠、黑等色系的比例,轉向對野獸派原色的使用。在構圖方面,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的1975年《墾丁公園》,同樣採俯視視角的相似取景,然而更著重描寫前景大面積海岸岩石堆疊的岩岸地貌,並運用富張力的紅、黃、藍、黑等色交錯穿插,使整體色彩在衝突、對比之餘,既狂放又和諧地共存,刻劃出前景崎嶇凹凸的海岸特質,可說是廖繼春晚期將野獸派畫風發揮得淋漓盡致之作。所以人們以「色彩的魔法師」、「華麗和諧的野獸派」來讚頌廖繼春的繪畫表現。

廖繼春《淡江風景》,油彩 畫布,196065.5 x 80.5 cm

2018年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,「現代藝術晚間拍賣」,Lot 1052,成交價港幣9,720,000 (台幣約3819)

廖繼春《墾丁公園》,油彩 畫布,197545 × 53cm

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蔵。

作為台灣野獸派代表的廖繼春,用色強烈且大膽之餘,Lot 1088《海邊》中具動感的線條使用,可說是借鏡後印象派大師中,引領野獸派與表現主義的鼻祖──文森‧梵谷(Vincent Van Gogh,1853-1890)。在他的海景題材中,《聖瑪莉海景》(The Sea at Saintes Maries)為當中的佳作,是梵谷取材自1888年前往地中海「聖瑪麗」村鎮的旅程中。畫面採對角線的構圖,左上角海面聚集多艘船隻,右下角則是大範圍翻滾的波浪。遠方海洋的色澤由遠而近,由深藍、水藍漸轉灰藍,明度由低漸高,前景綴以黃與白,彰顯陽光映照於前,與左後方黃帆布飛揚的帆船,相互輝映,同時其紅綠兩色的船身並和湛藍的海面互為對比。前景層層逼近的浪濤,是全幅的要角,那流暢堆疊的曲線,捕捉下浪花的波濤洶湧,展現出海浪衝擊岸邊的旺盛生命力,也影響著廖繼春在《海邊》一作,表現出那顫動且富情感的線條,烙印下他刻骨銘心的海濱風景。

文森‧梵谷(Vincent Van Gogh 《聖瑪莉海景》,油彩 畫布,1888130 x 145 cm

俄羅斯普希金國家美術典藏(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, Moscow)

1973年,廖繼春自任職26年的國立師範大學退休,在他一生繪畫的志業中,兼做了培育美術人才的良師,他不善辭令,很少對學生發表繪畫理論,也不要求學生如何作畫,因此,可以說他是身教重於言教的好老師。他一生不求名利,是虔誠的基督徒,有台灣人傳統的樂天知命又勤奮創作的精神,也反映出廖繼春晚年幸福和諧的平安心境。同年,他也創作了Lot 1088《海邊》作品,其畫背題記:「留給愛兒述晴保存」,廖述晴為畫家七名子女中的么子,顯示個性樸實木訥的他,對子女展現的濃烈父愛。      

從上述1975年《墾丁公園》一作,可得知Lot1088《海邊》是廖繼春針對墾丁珊瑚礁海岸為主題的創作。以海岸交界處為分界,切割成左下、右上部分的對角線構圖,左下角岩岸地形,佔據畫面二分之一,與右上角略向左傾斜的浪濤及遠景岬灣、山景,使焦點匯聚於墾丁海岸的奇岩怪石,並引導視線遠望右上寬廣的灣澳和斜臥的山巒,視野隨之延伸且開闊。物象形塑上,大量採用簡化、幾何的造型,表現緊密分布、錯落有致的海蝕地形,在大自然巧奪天工力量影響下,粗獷與率性之美。色調運用上,利用濃重鮮麗的紅、黃、藍及黑色,刻劃不斷被掏洗、沖刷的岩岸肌理,中景層層翻捲的白色浪花,以及蜿蜒流暢的綠色海岸線,遠景由藍、綠、粉三色等冷色調組成的天際、遠山,營造出海風向岸邊陣陣吹拂,瀰漫起沁涼且涼爽的空氣,構成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,顯得畫面左下沉重、右上輕盈之感。當中偏暖色調的海蝕岩岸,由於原色調的強調,塑造出岩石地形的厚實、穩重,然而黃、綠、粉色中間調的添加,賦予活潑躍動之感。堪稱廖繼春時常採取藍與粉色的特殊用色,出現於遠景山頭,展現山巒的光影與空氣的清新,遙望著近景由紅、黃和黑色為基調的凌亂礁石,呈現一片風光明媚的美景於前。

景薰樓很榮幸的推薦本季拍賣的廖繼春佳作Lot 1088《海邊》。不僅展現他長年解構、重塑造型與色彩,每每不落俗套地再現他所感受的海濱風景,集結畢生對抽象與野獸兩派的研究與體悟,歷經對同一題材的大量揣摩,將自身的得意之作留給心愛的家人,藉此表露心跡,如此才真感動人心!

《海邊》這件作品曾展出於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年「認識台灣藝術大師系列之一:廖繼春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展」,亦收錄於七本畫冊中,足見此作品受重視的程度。

國立歷史博物館,《廖繼春畫集》(台北:1976),頁66 &封面。

藝術家出版社,《廖繼春油畫集》(台北:1981),頁78

國泰美術館,《廖繼春畫集》(台北:1981),頁145

雄獅美術,《色彩.和諧.廖繼春》(台北:1997),頁140,圖7-60

藝術家出版社 ,《台灣美術全集4-廖繼春》(台北:1992),頁144-145

台北市立美術館,《認識台灣藝術大師系列之一:廖繼春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展》(台北:1996),頁138-139

日升月鴻畫廊,《世紀藏春:廖繼春全集》(台北:2017),頁172-17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