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早期藝術家

1919年發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,開啟一連串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,乃至於文化革新,促成中國「留法勤工儉學」計畫的成形,留法藝術家舉凡第一代的顏文樑、徐悲鴻、林風眠、潘玉良和常玉,第二代的趙無極、朱德群、吳冠中等。在留法第二代赴歐求學的同時,另一支培養自中國本地、師承於留法第一代的中國畫家崛起,他們的創作生命隨著中國政經社會的政策轉向,一路從政權移轉、鬥爭、下鄉下廠至文化革命的歷程,實際經歷、切身體會,貼近本土的時代脈動,被後世稱之為「中國第二代油畫家」。 

中國第二代油畫家包括胡善餘(1909-1993)、林達川(1912-1985)、萬昊(1912-)、費以復(1913-1982)、楊祖述(1913-1995)等,其後更有張自正(1917-2000)、劉依聞(b.1919)、戴澤(b.1922)、杜泳樵(1934-2007)張珺(b.1962),著重於中國鄉土題材,富有社會寫實主義精神,描寫如肖像、靜物、名山大川、人文風物與農村勞動等面向,畫風則多採寫實主義與印象主義。

胡善餘出生於廣東開平縣華僑家庭,1929年就讀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,得林風眠大師親授,而後求學於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,師從法國象徵主義大師莫侯(Gustave Moreau)和學院派畫家呂西安‧西蒙(Lucien Simon),然而他卻深受印象派和後印象派吸引,從此走向印象派光影斑爛的風格。創作以靜物、風景與肖像為主的胡善餘,如Lot 1013《風景》描繪風和日麗的清朗天氣,層層浮雲飄動,淡紫色的山峰,寧靜地橫亙遠方,前景廣袤的青綠草地,幾叢深綠樹木及灌木,稀疏地錯落豎立,一片疏朗風景顯現於前,別有中國大地之寬闊無垠之感。

Lot 1013 胡善餘《風景》油彩 紙,32 x 47.5 cm

林達川為中國早期為數不多的留日畫家,原名北滔,廣東新會人。早年就讀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,1935年考入日本國立東京美術學校(現今為日本東京藝術大學),師承藤島武二、梅原龍三郎、安井曾太郎等日本外光派至野獸派名家。1951年加入日本美術家聯盟,為當時協會唯一的中國畫家。林達川擅將印象派色彩根植於中國土壤,營造出中國風土的自然與樸實,如Lot 1016《風景》運用俯視視角,綜覽城鎮一隅,左側櫛比鱗次的橘頂白牆住宅,色彩斑斕的蓊鬱樹林環抱,中景翠綠的田園、疏落有致的樹木穿插其間,連綿推展至遠方蒼翠群山,精心佈局,瀰漫著小鎮的恬淡與寧靜。

Lot 1016 林達川《風景》油彩 畫布,24.5 x 41 cm

具中國特色的新印象派油畫聞名的萬昊他的作品風格於1996年《典藏》雜誌專文〈隱於畫中的萬昊〉一文如是說:「萬昊的作品始終給人以一份朦朧感,仿佛在畫面上永遠存著一層散不去的神秘。冷暖色往往交織在一起使用,給人以幻覺的效果,這是對色彩高度嫻熟把握的一種自由度,是對物的感受而使用色彩本身而已。」正如Lot 1018《風景》和Lot 1019《風景》,大膽使用鮮明的綠色,遊走於灰藍色、深棕色等混濁色調之中,小筆觸光影的勾勒,顯得纖細又細膩,使其風景流洩出熠熠生輝的效果。

Lot 1018 萬昊《風景》油彩 木板,38.5 x 45.5 cm

Lot 1019 萬昊《風景》油彩 木板,30.5 x 40 cm

費以復的繪畫風格介於中國式的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之間,擅於描繪工廠勞動、鄉間農家生活以及大江南北風光。Lot1113《豐收圖》取材農村果園採收的一角,前景累累的成熟果實,三名坐姿農婦手裡忙著將之揀選並裝籃,形成穩定的三角構圖,建構畫面空間。右側一籃籃向後堆置的果籃,向傾倒水果的粉白女子延伸,兩排枝葉稀疏的果樹,遠方溪流與青山環抱,人們各個笑容滿面,加上畫面下緣幾近滿溢出框的渾圓鮮果,營造出鄉村果農欣喜豐收的時刻。

Lot 1113 費以復《豐收圖》油彩 畫布,89 x 71.5 cm

Lot1015《莫高窟》可能為費氏晚年1980年代前往敦煌所作,採傾斜四十五度的視角,運用印象派的表現性筆法,描寫俗稱千佛洞的莫高窟。日正中天,陽光灑落在黃褐色壁體上,流動的光影變化,將石壁映照得閃閃發光,洞窟錯落有致,間雜蜿蜒石階、圍欄與木構崖檐,而左側隨風擺盪的叢叢綠蔭,表現出當地高溫強風的特殊氣候,下方零落行走的旅客,則彰顯出莫高窟的幽靜。

Lot 1015 費以復《莫高窟》油彩 紙,43 x 34 cm

楊祖述早年求學於蘇州美專,師事顏文樑、呂霞光、呂斯百,後轉入中央大學藝術系,向徐悲鴻、傅抱石和吳作人學習,當中法國及比利時融合寫實與印象派的表現手法,帶給其深遠的影響。楊祖述對光的經營極為用心,筆下的靜物、風景油畫,如Lot 1017《依山傍水》與Lot 1118《晨歌》,無論是陽光溫和灑落樹影婆娑的樹林,或是陽光自外映照室內,穿透窗簾為窗前靜物增添光彩,宛如中國田園詩歌,不僅飛揚著清幽明亮的樂音,亦歌頌民族傳統和精神。

Lot 1017 楊祖述《依山傍水》油彩 紙,1980,26 x 38 cm

Lot 1118 楊祖述《晨歌》油彩 畫布,71.5 x 51 cm

張自正1917年出生上海吳淞,1935年畢業於上海美專西畫系,因成績優異頗受劉海粟、倪貽德賞識。1945年前往里昂美術學院,潛研印象派光影及用色技巧。1959年成立「自正畫室」從事教學和創作。文革時期因不為政治、工農服務而名列被批鬥的黑名單之中。張自正的繪畫題材包括肖像、風景與靜物,在七十九歲前他喜歡爬山寫生,如創作於1992年的Lot 1020《風景》和Lot 1116《風景》兩作,喜以綠、黃、藍及粉色等跳躍色彩,展現畫家對強烈光影的塑造,透過其恣意流暢的筆觸,顯露畫家在創作上的瀟灑自在。

Lot 1020 張自正《風景》油彩 畫布,1992,29.5 x 42.5 cm

Lot 1116 張自正《風景》油彩 畫布,26.5 x 38 cm

劉依聞生於湖北省漢陽縣,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,師從關良、方幹民等,與朱德群、趙無極、吳冠中並稱當時國立藝專最傑出的學生。曾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講師、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等教職,對湖北乃至中南地區美術教育,不遺於力。劉氏在創作上堅持以工廠、部隊、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入畫,企圖貼近中國真實的社會脈動。Lot 1110《丹池水庫》描寫水面廣闊的水庫內,船隻往來頻繁,其中兩艘停泊於前景,左側兩三名肩負重物的勞動者,上岸行走於堤岸,呈現畫家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懷。

Lot 1110 劉依聞《丹池水庫》油彩 畫布,1994,25 x 37 cm

「相信你的眼睛,畫你所看到的」是戴澤藝術創作的基調與態度,作為徐悲鴻寫實主義的支持者,戴澤關注平凡、樸質的平民生活,此外靜物與風景題材同樣展露其高度寫實的功力。Lot 1117《景山遠眺》行走於灰白石板步道,穿過層層樹林,眺望左前一幢重簷飛簷矗立,前景右側閃閃發光的白樺樹,將周圍折射出星星藍點,捕捉下戴澤對這片真實瞬間的深刻感動。

Lot 1117 戴澤《景山遠眺》油彩 畫布,1992,74   x 47 cm

杜泳樵一生坎坷,切身體會人生的艱危困頓、流離漂泊,而繪畫成為他精神上的寄託。1934年他生於四川岳池,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。素以色彩上的傑出造詣及其深厚畫工享譽畫壇,大自然的山水與兒時純樸的鄉間生活,使他都從尋常生活的平凡景致中獲取創作的靈感。分別創作於2002年的Lot 1114《風景》以及2003年的Lot 1115《風景》,在橘紅、土黃和深綠等色塊的厚重堆砌下,刮抹出杜泳樵對田野鄉村的濃烈情感,唯有粗獷、快速地形構景象,才得以將樸實無華的兒時印象重新喚回。

Lot 1114 杜泳樵《風景》油彩 畫布,2002,65   x 81 cm

Lot 1115 杜泳樵《風景》油彩 畫布,2003,65   x 80 cm

意象表現主義女畫家兼藝評家的張珺,長期定居巴黎,1990年代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,後入學法國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,也於巴黎阿爾佛萊德‧科爾托高等音樂師範學院深造。張珺的藝術超越了對客觀的模仿與再現,訴求具東方神韻的表達,以抽象表現性的自然景觀,表達對自然的崇高與敬畏。此外,她早期亦有平淡靜謐的靜物佳作,如Lot 1014生活抒懷8

        Lot 1014 張珺《生活抒懷‧8》油彩 畫布,1999,72   x 99.5 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