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攀元 – 眾生喧囂裡的孤寂

一個畫家要有自己的體系與風格,那就是孤獨。」依循著「畫格及人格」的精神,藝術家王攀元生前走過喧囂的大時代卻始終自我觀照,以細膩的情感詮釋簡潔的主題,在特定時空背景下,呈現出獨特精練的風格。王攀元將傳統的精髓融合現代的手法,透過顛沛流離的一生賦予作品寂寥簡逸的氣質,流露於筆觸之間的寫意抒情,複雜而矛盾,看似是孤寂美學的展現,畫面的背後卻又翻滾著濃烈的情感,這股熱情被簡約內斂的構圖所稀釋,但待細細品味,卻能使觀者切身感受到其深沉的生命哲思,真實而動人。

   

王攀元1909年出生於江蘇大戶人家,然而父親早逝,龐大家產的爭奪剝奪了他本該純真無憂的童年,與母親同在大家庭的漠視與排擠中度過,二人相依為命。1924年母親不幸辭世後,王攀元的求學之路更是頻頻受阻,儘管成功考取江蘇名校淮安中學,長輩卻拒絕給予經濟上的支援,最後在家中佃農的協助下才得已離家就學。1933年考取上海美專西畫科,在學期間師承張弦、陳人浩、潘天壽、王濟遠、潘玉良等名師,鍛鍊其水墨、水彩、油畫等技法,同時開始將國畫的意境融入西畫的創作中。美專畢業後,王攀元原定與女友季竹君隨潘玉良赴法留學,然而返鄉籌措學費未果,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也相繼爆發,最終於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,輾轉定居宜蘭擔任美術教師,1961 年與友人共組「蘭陽畫會」,至此才得以漸受重視,並成為台灣重要的藝術家之一。

 

      

      

(左圖) 王攀元 《高山疊嶂》水墨 紙本 136×28.5 cm 

(右圖) 王攀元《丹陵弱水》水墨 紙本  21.5×74 cm 

「所謂畫盡意在,就是用作小限度的手段,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效果,換言之,及意到筆不到。」王攀元的水墨畫完美的重現了此段話,常以大面積的留白營造靜思的空間, 率性豪爽的筆墨直抒胸臆。此次拍品Lot 1024《高山疊嶂》便以簡單的留白呈現清澈平靜的水面,無垠上接遙遠的山巒,佇立於山前渺小的小船,形單影隻。水墨用色濃淡乾枯隨心所欲而不凝滯,墨象參差、墨韻自華,筆筆真情。Lot 1077《丹陵弱水》同樣延續其「簡約而大膽」 的風格,畫中元素只有枯樹、石頭與太陽,看似簡單,其實是經過生活淬鍊再組合而轉化成自己創作語彙,在水墨的基礎上打破傳統限制,把固有山水風景的形式解放出來,畫的不是外在風景,而是內心最真實的寫照。

    

     

(左圖) 王攀元《出航遠渡》水彩 紙 26.5×38.5 cm 

(右圖) 王攀元《朝陽》水彩 紙 19.5×12 cm 

從王攀元一系列的作品中不難看出,他擅長以象徵的手法將個人的情感缺失寄託於創作中,投射自身於畫裡的人影、孤帆、屋舍、紅日等,極度壓縮反映著其當下的人生心境。Lot 1017《出航遠渡》中的船,便是攀老曠達又淒美的象徵符號之一,或有帆無人,或 有帆有人,或出現數船齊航的景象,境界還是空曠沉寂。 此作訴說乘船飄泊遠赴異鄉,偌大的背景展現曠達的心境,是平靜、和諧的氛圍。 Lot 1079《朝陽》畫面中一人單薄的測影抬頭望向遠方的一輪紅日,好似幽謐沉思立於大地,頗有遺世獨立之感。象徵著「永恆的希望」的紅日一向是王攀元經常描繪的符號,也是攀老展現對於繪畫與生命的熱忱與希望。 

   

     

(左圖) 王攀元欣於所遇水彩 紙  21.8×29.5 cm 

(右圖) 王攀元《暮城》水彩 紙  27×34.5 cm 

自定居於宜蘭,王攀元便從未回訪故土,多雨的蘭陽平原繾綣的他揮之不去的鄉愁,每當思鄉之時,腦袋裡便浮出一幕幕江蘇的山光水景,故王攀元喜愛描繪自然,以畫作記錄風景怡然宜蘭的山水。Lot 1019欣於所遇》以水彩渲染畫面,單純且俐落,畫面右下角巨大的枯樹,象徵王攀元堅韌的生命力,遠方隱約看見綿延的山巒佇立,意味攀老要在宜蘭這個地方生根求生活,遠山模糊似有似無象徵江蘇老家在遙遠的地方,精湛透視技法、層遞分明,天空是廣大的藍色令人無限遐思。 Lot 1075《暮城》畫面平靜、和諧,沒有過多傳統的光影渲染,而是透過飽和的色彩構建如詩畫的日落風景,使觀者感受到微風徐徐與溫暖的夕陽。在一片暮色之中,背景的橘黃色與屋舍相互呼應,展現出王攀元對於色彩細緻的掌握,宛如置身夕陽秋色之中。

       

如果說前半生的苦難淬煉出王攀元筆下的孤寂感,那麼落戶生根於蘭陽平原的歲月便是他轉換繪畫風格的關鍵,一張張孤絕唯美的風景畫是他對家鄉故土思念的投射,也是對台灣文人風景的真實情懷。此次拍賣將呈現其油畫、水彩、書畫專輯共18件作品,誠摯邀請藏家一同細細品味歷久彌新的經典價值!